|
公司基本資料信息
![]() |
8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庫存合計高達671億元,“去庫存”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
服裝企業正在遭遇寒流。
金融海嘯后又遇歐債危機,歐債危機下又是國內消費受阻,在內外整體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,服務行業遭遇嚴重打擊:銷量嚴重下滑,庫存高企、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、利潤薄弱甚至虧損……近來,國內服裝行業感受著“壓力山大”,不少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。
近幾年來,金融海嘯后又遇歐債危機,上半年服裝出口增速總體下降了10%左右。今年內需市場呈現收購庫存服裝低迷的態勢,出現了負增長。在內外整體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,服裝行業遭遇嚴重打擊:銷量嚴重下滑,庫存高企、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、利潤薄弱甚至虧損。
“高庫存”凸顯
在低迷的形勢下,服裝行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“高庫存”。尤其是今年以來,庫存問題讓國內多數服裝企業頭痛不已,包括知名服裝品牌都深陷“高庫存”之苦。
據悉,“高庫存”橫掃之下,國內知名服裝品牌除了美特斯邦威,李寧、凡客慶品、海瀾之家、森馬等都被波及。
今年2012年6月,國內服裝行業知名零售企業海瀾之家IPO申請被證監會否決,一時間引起極大的關注。海瀾之家被否的主要原因是過高的庫存和過低的存貨周轉率。
截至8月29日,包括服裝業及其上游紡織業在內的80家上市公司中報數據顯示,80家公司上半年庫存合計高達671億元。其中,服裝行業的雅戈爾、紅豆股份、際華集團、美邦服飾和森馬服飾在內的11家公司庫存均超過10億元。
有業內人士表示,如果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,中國人不用擔心沒有衣穿。現在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還都夠在市面上賣兩年。
中國服裝業資深分析人士汪前進表示,與正常水平相比,今年服裝企業普遍的庫存壓力高出好幾倍。中國服裝業主要是外向型經濟,服裝產品銷售不出去,外需低迷,為此內需市場壓力增加。
有企業負責人甚至表示,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,都跑倉庫里去了。
廣東明人服裝廠銷售部王先兵部長在接受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對服裝行業而言,一旦庫存高企,則意味著整體形勢嚴峻。目前來看,還沒有跡象表明企業庫存見底,估計下半年企業都會將重點放在清理庫存上,到那時,收購庫存鞋子市場競爭將更會比現在更加激烈。
李寧公司執行副主席金珍君此前也表示,零售端去庫存化的壓力形勢嚴峻,這使得行業競爭更激烈。
批發分銷模式或是“罪魁”
有專家表示,今年服裝庫存高企的問題特別突出,主要原因是市場低迷。此外,一個重要因素是服裝行業銷售模式存在的弊端。
據記者了解,目前國內服裝企業在銷售渠道中普遍采用“品牌商———批發商(代理商)———零售商”的批發分銷模式,這種模式存在諸多弊端,主要表現在對市場供需反應遲緩且不準確,代理商訂購較多商品以備斷貨,品牌商儲備較多商品以備補貨,從而形成需求“變異放大”現象。
“舉個例子,比如終端客戶實際只需要10件,零售商就會認為需要15件,到分銷商那里達到20件,最后反映到生產企業那里,這個數字就擴大到20至30件,比原來整整提高好幾倍。”某知名品牌加盟商謝華明告訴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。
謝華明介紹說,對服裝企業而言,除了像春節、秋冬換季等特殊的旺季,一年中整體上顧客需求量不會有明顯的波動。經過零售和批發商這幾個中間銷售環節放大后,訂貨量逐級往上加,到供應鏈的頂端數字就會明顯偏大。“這是服裝行業的特點和慣例,周轉所需是重點,由此衍生出庫存問題。”
謝華明還說,庫存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服裝生產模式還停留在“訂貨會”模式,如春季、秋冬訂貨會,市場信息主要由下游分銷商提供,然而根據訂貨量生產,而真正來自第一線消費者的信息很少。
廣東明人服裝廠的銷售部王先兵部長也認同這個觀點,他說,“在這種脫離消費者需求的生產模式下,生產出來的服裝往往落后于當時流行的顏色和款式,具有滯后性,銷量會低于預期,從而形成高庫存。”
“服裝生產企業從接單到成品上市平均周期三個月,有時甚至更長。當滯后于市場三個月的成品上架,庫存積壓就成為必然。”王先兵說。
據了解,當市場處于高增長期時,庫存問題會被市場的繁榮表象所掩蓋、被快速的銷售增長率慢慢消化,根本不會引起企業重視。但當行業步入寒冬,銷售受阻,庫存的弊端便會迅速凸顯,成為企業生產、銷售鏈條上的嚴重障礙,于行業發展十分不利。
談到高庫存給服裝企業帶來的弊端時,王先兵部長向記者表示,高庫存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,“一是價格缺乏支撐,賣不起價;二是產生了額外的儲存成本;二是需要更多的運輸成本;四是浪費了大量產能。”
“一系列的危害,吃掉了本就薄弱的利潤。”王先兵進一步解釋稱,目前儲存和運輸成本持續上漲,企業成本壓力很大。而在產能恒定的情況下,如果生產的某款服裝滯銷,同時就意味著可能暢銷的產品失去了寶貴的生產時間和機會。
服裝行業產品“高庫存”之下,“去庫存”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。